《我在北京》回顾改革进程 8090借剧“识来路”
影视游讯 “下海”是90年代最潮的词汇,放下机关、国营单位的铁饭碗到商海里放手一搏,是九十年代有志者追逐的潮流。正在央视一套热播的女性励志情感大戏《我在北京,挺好的》,便为观众讲述了30年前那个热血奔流的年代。几个来自异乡的年轻人在一座陌生城市里,结下的一段不解之缘以及他们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命运沉浮,引发了观众共鸣。
回顾改革进程 彰显时代韵味
电视剧《我在北京,挺好的》以上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的现代都市为历史背景,跨越二十年风雨历程,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,透过谈小爱为代表的几个都市异乡人的草根奋斗,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。不同于此前流行的年代剧,《我在北京,挺好的》以1988年开篇,重在描绘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,以及最早“下海吃螃蟹”的一批人,主题更加积极向上,催人奋进。
为还原二十年里城乡变化的真实面貌,该剧一方面重点表现九十年代初期的时代氛围,另一方面也着力展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。例如,主人公谈小爱(王茜华饰)从农村到北京,从做保姆到摆地摊再到开工厂、办企业……历经千辛万苦,她却凭着独有的倔强,咬牙挺过;曹力章(张明健饰)怀着一腔对文学的热爱,却一不小心被分配到了工商局,知识分子的清高使得他差点拒绝入职。
还原记忆引共鸣 8090感同身受
剧中呈现的无论是对改革开放后牛犊般往前闯的劲头、还是赚得第一桶金后难以言表的喜悦之情,都使得不少经历过那个年代、有过类似经历的观众产生了共鸣。有观众表示:“北京,八十年代是国人心目中一个神圣的地方,每个人提起它都会有一种近乎宗教般的冲动和神往。如今重温旧梦,依然心潮澎湃,感谢《我在北京,挺好的》。”
60后、70后观众忆苦思甜,80后、90后观众也感同身受。有观众表示:“看到剧中北京的旧貌,如同亲身穿越一般,虽未经历,却感同身受。长辈们看《我在北京,挺好的》更多是忆苦思甜,感慨幸福来之不易,但对于我们来说,《我在北京,挺好的》是精神寄托和奋斗源泉。北京30年来有太多值得记录、让人感动的事情。知来路才能识归途,重温历史对于我们也同样意义重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