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影视旅游 > 厦门日报:“时空魔术”带来的美丽蜕变

厦门日报:“时空魔术”带来的美丽蜕变

发布日期:2015-10-24来源:影视游 编辑:影视游网 阅读:

将海上公共交通动线重构与城市空间资源整合、拓展城市主体功能有机并联,环环相扣、一动皆活,形成一个城市更新的范例。

打开车窗,深吸一口气,林杨峰觉得,这样的旅程很惬意。这是国庆黄金周的第七天,从财富中心驱车上演武大桥,林杨峰只用了4分钟。林杨峰说,畅行在鹭江道上,就像是在画中游。 几乎同一时间,同安顶村村民马铭盘送走了住在自家民宿的最后一拨客人,在家里摆起“庆功宴”。这个黄金周,马家的民宿收入3.2万元,比去年翻了一倍。 演武大桥上的一名私家车主和同安深山里的一户人家或许不曾想过,这一天他们的幸福生活,和一条海上航线的改变有关。始于一年前的厦鼓轮渡航线调整,就像一只蝴蝶扇动了翅膀,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。 观察家认为,它为鼓浪屿整治提升工作创造了条件,并将海上公共交通动线重构与城市空间资源整合、拓展城市主体功能有机并联,带来一个城市更新的范例;热爱鼓浪屿的人们则发现,它让岛上的旅游品质和人居环境出现立竿见影的提升,鼓浪屿迷人的人文气息渐渐回归。

品质之美 小岛重拾“静”与“净”

鼓浪屿的美,在于她的“静”与“净”。一度,喧嚣和脏乱包围了小岛,居民找不回恬静舒适的家园,游客看不到清净迷人的景致。

方瑾瑾,鼓新路的一位居民,三十多年前嫁到鼓浪屿。彼时,她和许多鼓浪屿人一样,总会在临近傍晚的时候,绕着小岛的海岸线散步一圈,吹吹海风。后来,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这个小岛,渐渐地,大家的生活习惯改变了。“出门人挤人,路上的垃圾也越来越多,慢慢就不爱散步了。”那时,方瑾瑾甚至想过每天“逃”到厦门岛串门,躲开鼓浪屿的喧闹,结果却发现,混杂着游客与居民的渡轮,拥挤更甚。现在,方瑾瑾重新拾起了散步的习惯,“人没那么多了,街道不那么挤了,路面越来越干净了,过渡也不再是折磨。”

航线调整带来的合理化的客流,还为岛上推行“降噪”和“垃圾不落地”赢得了条件。

曾经,菽庄花园边上的海关员工宿舍,住户们因忍受不了导游高音喇叭带来的喧闹,在栏杆上挂出牌子:“宿舍周边,需要宁静,各位导游、先生小姐,不用喇叭高声宣导,谢谢你们,居民无扰”。复兴路居民许淑芬无法忍受的则是附近商家用小喇叭的高声叫卖,多次交涉无果,许淑芬被迫改变了午睡的习惯。

现在,海关宿舍栏杆标语早已撤下,许淑芬也得以好好睡上午觉——一纸《关于鼓浪屿全岛禁止使用扩音器等高噪声设备的通告》宣告,从今年10月8日起,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在鼓浪屿从事旅游带团、商家促销、非公益性演艺等活动时使用扩音器等高噪声设备。导游改用无声导览,店家不再用小喇叭叫卖,小岛离“静”又近了一些。 “垃圾不落地”的推行,则让小岛朝着“净”回归。从试行垃圾“定时定点”收运改革,到为游客发放垃圾袋鼓励将垃圾带离小岛,再到“垃圾分类”与“垃圾减量”的推行,“垃圾不落地”的风气已在全岛渐渐形成。岛上的环卫部门也增加了人员和设备,加大卫生保洁力度,街区比以往更干净了。

人文回归 风貌建筑得到有效保护

历史的积淀和岁月的洗练,赋予了鼓浪屿独具魅力的人文气息。这样的人文气息,藏在彬彬有礼、温文尔雅的鼓浪屿人身上,也藏在岛上弥足珍贵的风貌建筑里。

曾经,汹涌的人潮带来商业的冲动,老建筑被肆意破坏,风貌景观遭到侵蚀,喧嚣的气息甚至湮没了鼓浪屿的琴声。 客流量趋于合理,为岛上的风貌保护和文化提升创造了条件。市委市政府以此为契机,推出了一系列举措,鼓浪屿的人文气息就在这点滴之间,渐渐回归。

一年来,全岛391幢风貌建筑测绘工作基本完成,相对应的建档工作也基本结束,并建立日常保护工作必须掌握的基本数据库。建筑的修缮工作也得到全面推进,现已修缮完成风貌建筑170幢,并总结出一套较为科学的修缮方法。 结合岛上直管非住宅公房评审整治工作,一批历史风貌建筑店面被收回,将重新规划保护利用;针对岛上重点商业街区建筑外立面的整治提升工作,也正在抓紧推进。

一系列活动,让鼓浪屿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。乐声更加频繁地响起,贯穿四季的“鼓浪屿国际音乐周”如火如荼,光明动力乐队组合、鼓浪屿合唱团、同心乐队等由鼓浪屿原住民自发创建的本土乐团,在鼓浪屿整治提升的扶持下大放异彩;6月份的“鼓浪屿杯”足球俱乐部友谊赛、7月份的“马约翰杯”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、8月份的海峡两岸高校沙滩排球邀请赛相继举行,进一步弘扬鼓浪屿百年体育传统;鼓浪屿诗歌节、柔刚诗歌颁奖典礼的举办,更以诗歌之韵点缀了音符之律。

城市更新 改变的不仅仅是鼓浪屿

跳出鼓浪屿本身,航线调整将解决鹭江道交通的“老大难”问题与鼓浪屿整治提升行动并联,把海上公共交通动线的重构与城市空间资源的整合结合,将鼓浪屿静与净的回归,与拓展城市主体功能、平衡城市快与慢有机联系,环环相扣,一动皆活,为我们带来一个城市更新的范例。

曾因拥堵而被戏称为“英雄难过”的鹭江道,变得通畅了。

郑文萱,一位在鼓浪屿工作的讲解员,家住湖里海天路。以往下班,她下船后还要步行20分钟,走到远处的思北坐公交回家。“不是为了健身,而是因为鹭江道实在堵,还要跟很多游客一起挤公交,太煎熬。”最近一年,她终于可以直接在轮渡搭公交,省了不少路程。“鹭江道不那么堵了,游客也不会一起挤公交了。”

交警部门给出的数据是:航线调整前一周,鹭江道通行量25197车次;调整后一周,车辆同比下降20%。毋庸置疑的是,旅游大巴和游客的转移,让鹭江道告别了“动脉栓塞”,更为盘活岸线资源埋下伏笔。

航线的调整,也让全市旅游格局更加均衡。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,岛外各大景点接待游客均比去年有所增加,其中园博苑4.68万人次,同比上涨29.28%;竹坝华侨农场16.5万人次,比增172.73%;大嶝战地观光园2.02万人次,上涨12.2%;金光湖2.03万人次,上涨17.34%。顶村的民宿和农家乐在这个黄金周里创收73.9万元,同比去年劲涨211%。

福建省旅游学会执行会长、文史专家彭一万评论说,航线调整将鼓浪屿放入全市旅游格局中,不仅是对鼓浪屿客流的分流,也是对全市客流的分流,厦门旅游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得到提升,发展得更加均衡。

【观察】

数字背后的

“时空魔术”

改变,有目共睹。可是,鼓浪屿上的人真的变少了吗? 人真的少了——疏朗的空间、明显改善的旅游与人居环境都在证明,人确实少了。 但人又真的没少——今年1-9月,鼓浪屿上岛客流810.47万人次,比起2013年同时期,仅仅下降5%。

看似矛盾的结论,背后的奥秘在于,科学的分流带来的“时空魔术”——时间上,削峰填谷,让上岛的客流告别“高烧”模式;空间上,合理分流,让岛上的游客不再拥挤一隅。

810万人次的客流分散到9个月里,每天正好3万人——这个数字,恰恰是鼓浪屿日最佳承载量,游客可以愉快地游玩,居民可以惬意地生活。就算是在人流最密集的国庆黄金周,日均迎客数也才5.5万人次,距离6.5万人次的鼓浪屿单日最大容量,还有一定距离。科学的决策,让“人气”和舒适度得到了很好的平衡。 (黄晓波)

喜欢这篇文章吗?如需收藏或分享请点击这里复制网址